肖磊:英伟达背后的“无形之手”!
来源:肖磊看世界作者:xiaolei图源:AI绘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可以说占据了明显的世界主导性,由于欧洲人才和资金的外流,以及战争对其各类资源的消耗,二战成了整个欧洲科技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曾经触发工业革命,把人类的生产能力推向新的维度的地区,如今已经很难抛开美国技术来完成全面的技术演进。也正是由于“二战”成为了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历史格局新的转折点,如果我们要讨论全球科技的发展问题,以及美国为什么能够在二战后扮演全球科技领先者角色,就无法绕开对“二战”某些角度的深入了解。关于美国为什么时常会出现一些领先的科技创新,大家的讨论已经非常充分了,可以说其研究和分析这个现象的著作,也早已汗牛充栋,我这里就不再做具体的逐条思考和讨论,但这里面,有一个因素是被刻意的忽略和隐藏了,以至于我们依然无法窥探到一些重要的科技“生产”逻辑。因此,今天的讨论就从这个话题说起。“二战”成为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技领导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通过二战的规模效应与战略科技的新范式,完成了一种新的科技触发和可持续的支撑能量获取。“二战”美国震撼世界,让欧洲这个曾经宗主国地区完全开始接受美国规划的,以及完成对日本全面控制和重新分工定义的,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战胜”结局,“二战”对美国带来的获得感,远远超出了战争层面的胜利本身。如果我们去看“一战”等战胜国,同样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获得感是非常低的,战胜国仅仅是获得了一些赔款,而且输了的国家还不服气,包括德国等,二次发动了战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影响只停留在对少部分国土界线的重新划分。“二战”则不同,二战美国的胜利,使得美国将胜利的获得感,渗透到了整个全球体系,甚至是每一个角落,如果从后来美苏冷战的角度去看,美国之所以成为整个苏联之外的阵营领导核心,实际上跟二战胜利后,美国的整体性国家利益获取有很大的关系。那“二战”对于美国来说,到底做了什么更特别的事情呢?其实也并不复杂,从一个最明显的天花板级结果来看,二战调动了美国所有的潜力和优势,包括国土、地理位置、全球移民、欧洲和犹太资本等,然后以“原子弹”的研发成功和使用为集成标志。没错,二战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规模巨大的,远超战争胜利本身的全球性、历史性成果和影响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原子弹”的爆炸。请注意,原子弹的爆炸,属于科技层面的“飞跃”式发展,而不是连续性发展,当原子弹在日本上空爆炸的时候,而后所有的规则重塑和利益谈判,美国都有着绝对的主导力。纵观一战,实际上就算最后胜利之后,德国等的态度也并没有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战败国也是有很多谈判筹码的,如果实在不行,战败国就会说,我们继续打吧。曾经的东方战场也是如此,在一战之前,有过一次日俄战争,俄国承认打输了,但不答应日本的赔款等要求,俄国说了,不行就继续打。什么意思呢,就是二战是近代战争里面,唯一一次,战败国可以答应任何条件的战后谈判模式,因为就算战败国说还可以继续打,也是无法再消耗战胜国的,扔一个原子弹就行。而此前的几场大战,战胜国也都是惨胜,如果继续打,对战胜国来说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后就只能达成一个妥协性的战后秩序,战胜国所带来的后续规则制定等影响和渗透都非常有限,这跟二战的战胜国影响完全不同。那这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是通过“原子弹”的研发和爆炸逻辑,美国整个体系,明白了一个道理,颠覆性科技所带来的影响,无论是战争层面,还是现实国际关系,又或者是经济发展等层面,都是超乎想象的。很多人可能又要说了,这不是废话吗?谁都知道高科技的威力,欧洲殖民帝国用一挺机枪就可以在美洲等征服一个有数千万人口的农业大国。其实这里面真正的信息在于,机枪的制造并不复杂,到二战的时候,大部分国家都可以自己制造机枪了。“原子弹”的研发和爆炸,真正带给世界的冲击在于,这种东西的研发,需要数十万人的参与,需要一半以上的全球科技人才集中(比如曼哈顿计划),需要超乎想象的国家经济规模潜力,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需要可以承受失败的风险应对和容错能力等等。所以大家去看,当时纳粹德国也是有各种先进科技和武器研发的,包括先进战机、超级飞弹和原子弹等,但最后都因为不可持续性、见不到即时效果和经济规模无法支撑而放弃了。也就是说,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其科技创造的门槛和所需要的国家资质条件也将越来越高,机枪可以每个国家都能造,但能驾驭核能的国家就不多了,如果到了星际时代,就只剩下一两个国家了。那这跟我们今天要谈的科技创新有什么关系呢?我从一个案例给大家说起。最近有一家公司叫英伟达,特别出圈,当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比整个加拿大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高。大家对这家公司的分析非常多,以此来说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未来的重要性和颠覆性等。但在诸多的分析中,我并没有看到一个连续性的主线,就是英伟达的成长,里面其实隐藏了一个“看不见的手”,而这只手被英伟达自己隐藏了,也被市场给忽略了,因为这只手本来就需要“隐藏”。英伟达的发展,有几个节点大家都非常清楚,比如生产游戏显卡,但有游戏市场确实有很明显的天花板,后来有个叫伊恩巴克的人,发现英伟达的显卡除了图像处理,还有非常强大的并行运算处理能力,可以用来搞各种并行运算。于是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就把伊恩巴克给招进去了,专门开发这个新功能,就有了后来的基于英伟达显卡的编程平台CUDA。但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工智能需求,英伟达显卡的这个并行运算功能并没有市场,如果按照这样的市场需求发展下去,英伟达很可能会破产,因为新的需求没有开发出来,而研发等费用在大幅增长,又不敢涨价,如果游戏市场一旦出现新的显卡竞争者,英伟达连原来的游戏市场都可能会丢掉。其实很多科技公司就是死在这个节骨眼上,而后来成功的很多科技企业,确实并不是最初第一个发明这类技术的,而是在市场成熟之后,因快速占领市场而起来的,赶上了需求端的爆发。这对于首发性创新者,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打击。那英伟达怎么办呢?请注意,这个时候很多人就说了,突然间不是出现了人工智能吗?出现了神经网络计算吗?错了,那是后来英伟达活下来之后才接上的,真正拯救了英伟达的,是当年参与开发原子弹的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国防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叫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迅速的对英伟达的显卡进行了大量采购,因为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要发展超级计算机,对英伟达显卡的并行运算非常感兴趣,直接可以是对口供应。这才有了英伟达的坚持,以及对CUDA的持续开发和推广,也就承接住了后来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需求爆发。那是不是说,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对英伟达显卡的采购,是因为偶然性需求呢?当然不是。可能就连黄仁勋自己,也认为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采购是充满偶然的。这里面,得益于对“原子弹”计划的依赖和运用,美国国防系统一直以来,对未来科技的关注和可持续战略规划都充满着成体系的行动力。美国国防部有个“国家高级研究计划局”,这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对战争科技的追逐,尤其是原子弹的爆炸等而延续下来的一种操作方式。这个机构最早的时候,都是亲自操刀来研究颠覆性技术,以及布局未来科技市场,一旦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出现,首先是用在军事层面,然后再迅速的转给民用市场,同时也从战争的一线进行需求反馈,然后再进行后台研发,其实包括传感器、卫星网络、互联网等技术,都是从军用转民用的,比如传感器的大规模爆发,就是越战刺激出来的。但到了后来,国防预算等层面,大家发现这种完全由国防部亲自操刀的研发模式,效率越来越低,机构越来越臃肿,对未来战略性科技的把握越来越不准确。那怎么办呢?于是就转变了思路,把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探索和对军事要求的技术实现,更多的交给市场,这一机构的功能就变成了,从单一的直接研发,到从市场去发现战略科技,从市场去激发和培育战略科技,把战略需求广播出去,然后再选择支持和刺激攻克,从而有了一种新的模式,叫“科技采购”扶持计划。也就是说,类似英伟达显卡的这种超级并行运算的新功能,美国国防部早就盯上了,在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英伟达快干不下去的时候,选择“科技采购”支持计划,使其可以持续下去,从而逐步成长。因为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早就开始寻求类似CUDA这样的芯片了,直接可以把运算速度提升数十倍,这对于很多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实验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如果大家去看美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也是相同的逻辑,美国逐步的降低了对国家航天局NASA的直接研发投入,转而走向对马斯克等市场火箭公司的支持,实际上如果大家去看,2008年马斯克的火箭公司,差一点就破产了,但在最关键的时候,获得了NASA的订单,直接是救命的订单,这也绝非偶然,来的就是这么及时。2007年SpaceX的猎鹰1号发射失败,2008年猎鹰一号再次发射失败,公司现金也消耗殆尽,又遇到了美国金融危机,SpaceX准备倒闭的时候,2008年9月28日,NASA给了SpaceX公司16亿美元的订单,直接让SpaceX起死回生。这跟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对英伟达和CUDA的订单几乎如出一辙。但市场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似乎是顺其自然就发生了。我们再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由于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发动了中东战争,但就算美国有着强大的军事不对称优势,也难免需要深入到各个军事目的地内部,对士兵的伤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整个中东战争并没有美国人想的那么顺利,而带来的士兵伤亡的很多都是具体的地面行动,更多的是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伤亡数字,而不是直接的战争行动。这个时候,对无人技术的需求,尤其是对无人驾驶和机器人走向战争有着巨大的军事需求。于是,美国国防高等研究项目局又该“出场”了,其开始了一项科技刺激计划。该机构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发出了这样的通知,要在加州模拟中东沙漠战争里面的无人驾驶,谁有相关技术都可以拿出来,总路线240公里,第一个按照规定时间(10小时)走完路线的参赛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现金奖励。这样的比赛连续举办了数次,奖金也不断的飙升,也正是这一比赛,激发出来了美国科技市场对无人驾驶的原始需求,卡耐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科研团队都踊跃参加,因为获胜者不仅可以得到奖金,还很可能得到美国国防部的技术采购订单。实际上后来谷歌等无人驾驶技术的负责人和美国后来各个无人驾驶领域的创业者,几乎全部都来自这几次由美国国防部举办的自动驾驶比赛参赛团队。美国市场对核动力小型化、基因等生命科技,还有移动能源(储能)领域等,都进行了类似的激励。美国诸多市场科技企业,之所以那么积极的去研发这些技术,而且能获得市场长期资金的注入以及耐心等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技术都属于美国国防部战略性公布需求和准备采购的科技项目,也就是说,一旦研发成功,就算没有现实的市场需求,美国国防部也会通过各种体系,进行战略性采购,这就变成了对创业者和长期资金在介入颠覆性技术领域的兜底保护,这使得很多创业者愿意去挑战更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的领域,尤其是在美国国防部公布了相关技术方向和需求之后,市场资金也愿意长期参与,因为只要技术突破,就算没有市场,也会有美国国防部的兜底采购。比如马斯克搞出来的把多块笔记本电池弄到一起,然后组成汽车电池动力的刀片电池模式,实际上早就在美国国防部的储能动力需求计划里面了,这个技术就算没有用到电动汽车领域,也会被美国国防部采购,用到军事行动的动力需求方面,因此说,研究这种技术,本身是有兜底性需求支撑的,这样长期资金只需要相信这一技术最终能够取得突破就敢于投资,而不是去考虑有没有市场的问题。很多国家现在没有长线资金进入到颠覆性科技领域,并不是缺乏长线资金,也并不是缺乏相关的技术创业者,而是很多资金担心,最后真的突破了这一技术,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无法收回成本,也无法形成有效需求,那风险就太大了,毕竟颠覆性技术都需要长期不断的投资。从而很难真正的吸引资金进行长线的战略性科技投资,就只能依靠政府体系来完成,类似中国这样的稳定性政府投入的研发体系还好,如果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稳定性和效率都不行,基本上就没有任何机会。未来很多国家也可能会采取这种方式,一方面发布相关颠覆性技术需求,而如果在这些颠覆性技术领域有突破性产品和成型的技术出现,国家或国防领域就可以保底采购,那也可能会激发出很多科技和创业者介入,但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从根本上没有这样的机会,除了政府稳定性和效率等之外,比如欧洲,美国通过北约,已经把整个欧洲的军事科技技术锁死了,欧洲已经不太可能有通过国防来刺激技术发展的这样一个路径,这也是北约对美国的真正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如果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对民间技术的搜索和扶持计划,一旦进入到监测视野,相关企业如果出现了经营性困难,国家可以出面进行科技采购扶持,保护其可持续研发,这样无论是遇到融资瓶颈,还是出现了对融资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等,这类科技企业都可以不受影响持续研发,而不是倒闭。当然,这就要考验监测层面对颠覆性技术的预测、理解和认知、行动等等方面,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那美国这种模式,对于世界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随着美国在军事行动层面的收缩,包括要求盟友提高国防预算等,美国在军事基地,以及一般的薪资等固定开支方面,会出现稳定,甚至可能会出现支出的下降,而增加的军费,以及更多因盟友开支增加,以及军事行动减少而节约出来的军事经费,很大一部分将投入到“科技采购”扶持计划领域,这意味着美国的国防支出里面,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关注和刺激创新技术。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美国只要诞生颠覆性的科技,都会隐藏着背后美国军方的推波助澜,这将导致,美国的高科技,很大的概率,都会成为潜在的“武器”。实际上美国国防部在“科技采购”扶持计划当中,远不止简单的预测、发现、刺激、扶持等,更主要的是还会对市场的利益和运作平衡进行潜在干预,从而不知不觉的达到影响相关企业的目的。比如正是2008年对SpaceX的救命性订单扶持,使得SpaceX得以存活及发展壮大,而等到SpaceX发展起来后,有点不太听国防部的了,美国国防部就把新的订单甩给其他相关公司了,包括去年就把34亿美元的巨额订单,给了贝索斯等的公司,而不是SpaceX。最近英伟达非常火,也确实发展起来了,但美国要把英伟达当成武器,来阻止人工智能芯片的对外输出,但英伟达确实有股价和业绩等需求,想尽办法在规避美国的监管。于是,美国开始重新扶持英特尔,最新的消息是,美国军方将花35亿美元来采购英特尔的半导体,用来满足国防领域需求,这对英特尔介入人工智能领域是一次基础性保证,而这一计划将持续三年,起名叫“安全飞地”计划。最后再做个强调,为什么说美国国防领域对美国科技的基础性支撑值得注意,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我前面提到的,美国在二战开始的“原子弹”科技模式中,尝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无论是技术,还是国际影响力层面,对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不再怀疑,执行起来就比较坚决;第二个是,美国国防开支是整个美国资金支出里面,最稳定,且增长最快的资金流向,美国的财政赤字增速、财政收入增速、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等等,没有一个能跑过美国的国防支出增长,去年美国国防支出增长超过7%。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的国防支出里面,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基于对战略和颠覆性科技的一系列规划和使用、扶持,那么整个美国科技市场获得的长期兜底性保证就远远强于其他国家和市场;第三个是,美国国防层面对美国科技市场的一系列操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巨大的后续影响力,我们很难在美国的科技故事和科技传奇里面,听到关于美国军方的支持和操作,而这恰恰是其最为恐怖的事情,因为对于军方来说,获胜远比“出名”要重要得多,更何况如果美国军方如果时常出现在美国科技故事当中,你让全世界还如何安心的为其买单。以上内容纯属闲聊!联系我们:txm176(值班微信)广告及商务合作:电话18660411611投稿及采访约谈:邮箱447377407@qq.com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申请转载授权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